中医视角下的帕金森:辨证施治与整体调护_筋脉_治疗_肢体
帕金森病,在中医典籍中虽无完全对应的病名,但其震颤、僵直、运动迟缓等核心症状,常被归为“颤证”“痉证”“振掉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,本病的发生与肝、肾、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,病位主要在脑,涉及筋脉,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虚、风、痰、瘀四字,治疗需立足整体,辨证施治。
病因病机:虚为本,风痰瘀为标
中医理论中,帕金森病的发病多为虚实夹杂。
虚是根本:肾主骨生髓,脑为髓之海,若年老肾精亏虚,髓海不足,脑失所养,可致神机失用;肝主筋,赖肾水滋养,肝肾阴虚则肝阳偏亢,化风内动,发为震颤;脾主运化,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筋脉失养,且易生痰湿,进一步阻滞气机。
实是诱因:风、痰、瘀是本病常见的病理产物,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。阴虚生内风,风动则筋脉不宁而震颤;脾虚生湿,痰湿内蕴,阻滞经络则肢体僵直、活动不利;久病入络,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内生,加重筋脉失养,使病情缠绵难愈。
展开剩余65%辨证分型:个体化治疗的核心
中医治疗帕金森病,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、体质进行辨证分型,常见类型包括:
肝肾阴虚,风阳内动型:常见震颤明显,尤以肢体远端为甚,伴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失眠多梦、舌红少苔、脉弦细数。治疗以滋补肝肾、平肝熄风为主,常用天麻钩藤饮、镇肝熄风汤等加减。
气血不足,筋脉失养型:多表现为震颤较轻但肢体僵直明显,伴面色苍白、神疲乏力、气短懒言、舌淡苔白、脉细弱。治宜益气养血、濡养筋脉,方选八珍汤、归脾汤等加减。
痰湿阻络,筋脉拘挛型:可见肢体沉重、活动迟缓、胸闷痰多、舌体胖大、苔白腻、脉滑。治疗需健脾化痰、通络熄风,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、导痰汤等加减。
瘀血阻窍,脑络不通型:病程较长,震颤僵直顽固,伴肢体疼痛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、脉涩。治以活血化瘀、通窍活络,方用血府逐瘀汤、补阳还五汤等加减。
综合调护:不止于药,更重养
中医对帕金森病的干预,不仅限于药物治疗,还注重生活调护与功能锻炼:
饮食调理:根据体质选择食材,如肝肾阴虚者可多食黑芝麻、枸杞、桑椹等滋阴之品;脾虚痰湿者宜食山药、薏米、莲子等健脾化痰食物,忌生冷油腻。
起居与情志: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劳累;调畅情志,避免忧思恼怒,因“怒则伤肝”,可加重肝风内动。
康复锻炼:结合太极拳、八段锦等轻柔运动,通过调节呼吸、舒展肢体,改善气血运行,缓解肌肉僵直;也可配合穴位按摩,如按揉风池、合谷、太冲等穴,辅助熄风通络。
中医治疗帕金森病,以“治未病”和“整体观”为指导,早期注重调理脏腑功能以延缓进展,中晚期则通过辨证加减缓解症状、提高生活质量。
发布于:北京市